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侨联工作动态 » 遵义

跨越山海,共赴文化寻根之约——2025年华裔青少年夏令营“遵义答卷”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七月的遵义,骄阳似火,热情如歌。在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与多元文化的土地上,两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此交织——中国侨联2025年“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贵州遵义营)与贵州2025年华裔青少年“多彩贵州”研学之旅夏令营(遵义营),迎来了来自西班牙、埃及、俄罗斯等国家的60名华裔青少年。他们在遵义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遵义市委统战部(市侨务办)、市侨联以“体验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国情、探寻红色遵义”为主题,以“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跨文化对话”为特色,为华裔青少年搭建起感知中华文脉、触摸时代脉搏的桥梁,用实际行动书写出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遵义答卷”。

三维聚力:夯实文化寻根基石

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顺利启航,离不开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扎实筹备的双重加持。活动筹备期间,省侨务办、省侨联领导悉心指导,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各级领导多次听取筹备进展汇报、深入实地调研,强调要以夏令营为纽带,深化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根脉认同,为活动定向把关、凝聚合力。在此基础上,遵义市委统战部(市侨务办)、市侨联从三个维度筑牢根基,为夏令营保驾护航。

锚定思路方向:明确寻根活动核心定位。2025年初,遵义市委统战部(市侨务办)、市侨联秉持“谋深谋远、定标定责”理念,将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作为加强遵义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交流的重要平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申报项目,锚定“以营为媒、以文聚心”的目标,让活动始终围绕“寻根”核心展开。

细化实施方案:搭建精准落地操作框架。项目获批后,紧扣主办单位要求,通过实地调研、专题会议、专项计划“三措并举”,明确具体负责人与专业执行团队。以“融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促传承、融传统元素与现代体验促参与”为筹划思路,设计“学(知识)+做(实践)+悟(分享)”的三维体验模式,细化活动方案,确保主题鲜明、亮点突出,持续增强活动吸引力。

强化后勤保障:筑牢安全舒心服务防线。提前与海外华文学校领队深度对接,详细掌握营员宗教信仰、饮食禁忌、过敏史及监护人信息,精准安排食宿;制定完善的活动保障应急预案,成立后勤、医疗、车辆、摄影宣传等专项小组,全链条保障活动顺利开展,让营员在安心体验中感受“家”的温暖。

四维解码:让文化在寻根中“活”起来

十日行程,是一场穿越历史、人文与自然的“中国文化解码之旅”。华裔青少年在深度参与中与中华文化共振,在亲身体验中触摸遵义的城市底色。

红色基因溯源:在历史现场读懂“热血传承”。遵义会议会址的青瓦下,营员们凝视着红军穿过的草鞋、泛黄的作战图,听讲解员还原“生死抉择”的紧张时刻。“红色”从此跳出抽象概念,化作可感的故事、可触的文物、可品的气息,悄然在青春心底埋下“传承”的种子。

文化技艺传承:在手作实践中触摸“非遗密码”。通草堆画工坊里,营员们用纤细草丝粘贴出黔北民居,感叹中国非遗不仅是美,更是耐心与智慧的延续;湄潭茶海的清晨,他们头戴斗笠采茶、炒茶、行茶礼,在茶香中领悟中国人的礼仪与哲学。花茂村的陶艺制作、乌江寨的花草纸创作、舞龙文化体验……亲手完成的通草画、手工茶、花草纸、陶器,成了营员可带走的“文化密码本”——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参与的生活”。

自然生态解码:在山水田园领悟“生态智慧”。双河溶洞中,营员穿梭于喀斯特地貌,听解说员解读“亿万年自然密码”;乌江寨里,泛舟听涛、漫步古街,看苗家吊脚楼藏进诗意画卷;湄潭茶海间,极目碧波、细嗅茶香……“绿水青山”不再是生态标签,而是可品尝、可创作、可感悟的生活智慧,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科技创意共振:在青春舞台展现“融合力量”。无人机组装课堂上,营员化身“小工程师”调试设备,西班牙营员激动地欢呼:“中国科技太酷了!”农博园里,观摩智能灌溉系统、体验无土栽培技术,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让营员们惊叹不已,尽显科技创新的魅力。

四桥连心:延续文化传承纽带

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体验,更是心灵的联结。从认知到行动,从参与到担当,营员们交出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红色之城也交出了亮眼的“遵义答卷”。

文化认同之桥:从“概念”到“触摸”。为期十天的夏令营,让营员们感慨:“‘祖国’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温度、湄潭茶海的家乡味道。”来自俄罗斯的华裔青少年周山淙说: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他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脉络——红色基因的热血、非遗技艺的精巧、山水田园的诗意,读懂了“根”的厚重与“传承”的意义。闭营仪式上,《如愿》的歌声传递着共鸣:“要把这份文化记忆带回海外,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模样。” 

青春成长之桥:从“参与”到“担当”。闭营仪式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合唱、舞蹈、原创双语朗诵绽放着自信风采;优秀营员表彰时刻,证书见证着努力与成长。营员们愈发清晰“双重身份”的责任: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外交流的使者。营员们赠送的明信片里,一张张笑脸、一件件手作、一段段感悟,记录着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的蜕变,有营员计划“在学校办一场遵义文化分享会”,青春的担当在文化浸润中悄然生长。

交流互鉴之桥:从“相遇”到“同行”。夏令营里,不同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因“寻根”相遇,在协作制作通草画、组队完成科技挑战、共唱一首歌中增进了解,从“陌生的相遇”到“并肩的同行”,心与心的距离在文化共鸣中不断拉近。

传播辐射之桥:从“记录”到“远播”。夏令营活动按照宣传方案有序推进,全程安排专业摄影团队追踪记录,每日通过平台分享行程点滴,让寻根瞬间即时鲜活呈现;联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贵州国际传媒中心、贵州电视传媒中心、遵义市融媒体中心、遵义市国际传媒中心等省市媒体,从多视角、多维度展开报道;联动埃及、西班牙、俄罗斯参营华文学校,在海外社交平台、校媒渠道同步推广,同时结合“侨行贵州·酱香海外”华文媒体采访活动,对夏令营进行深度宣传。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媒体相关视频、图文报道累计10余次。从即时记录到跨洋传播,这场寻根之旅的影响力突破地域边界,让遵义的红色故事、中国的文化风采,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被看见、被感知,扩大了名城遵义的国际传播力。

这场跨越山海的寻根之约,让华裔青少年在遵义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根脉,也让红色之城的故事随青春的脚步走向世界。“遵义答卷”的背后,是文化传承的温度,是中外交流的厚度,更是血脉相连的深情——山海虽远,根脉相连;寻根之旅不止于盛夏,更在往后的岁月里,续写着文化传承与心灵相通的新篇章。

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