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侨联工作动态 » 黔西南

黔西南州创新“基地+夏令营+宣传”模式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黔西南州立足“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定位,积极探索“基地强根基、夏令营搭平台、多渠道广传播”的特色路径,有效促进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国际文化交流。

一是建强交流基地,筑牢文化展示前沿阵地

坚持“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构建多层次、特色化基地体系。一是打造“2+8”基地矩阵。形成以2个国家级基地(晴隆二十四道拐、阿妹戚托小镇)为核心、8个省级基地为支撑的格局,突出“南侨机工爱国主义精神+民俗非遗”特色。国家级基地晴隆二十四道拐通过历史展陈、研学线路,年均接待海内外侨胞超千人次,成为感悟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课堂”。二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基地注重“静态展示+动态互动”,如在木工坊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在兴义府试院复原“添灯加油”科举场景,将农事劳动与“久久为功”精神联结,让文化在体验中传承。

二是做优夏令营品牌,搭建华裔青少年寻根桥梁

连续承办“多彩贵州”研学夏令营,接待多国华裔青少年,形成“文化寻根+自然探秘+科技体验”模式。一是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围绕“根、魂、梦”,设置历史根脉(如“重走抗战路”、“开笔礼”)、非遗技艺(学唱布依《祝酒歌》、跳“阿妹戚托”)、自然科学(考察喀斯特地貌、参观世界高桥)等课程,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二是强化组织保障与成果转化。配备随队医师、建立医疗绿色通道,确保安全“零事故”。记录学员作品与感想,通过线上平台及学员个人社交渠道广泛传播,已发布短视频20余条,海外浏览量超10万次。

三是拓展对外宣传,讲好黔西南精彩故事

构建多渠道、立体化外宣格局。一是借势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在印尼《印华日报》开设专栏,连载文化故事;借助“侨连五洲”等活动,吸引华文媒体推送图文视频信息超500条,覆盖受众超2亿人次,推动“黔西南研学线路”签约走向国际。二是依托侨团深化双向交流。通过“请进来”邀请外籍友人体验非遗,其短视频海外获赞超5万次;“走出去”借助海外商会组织,助力“黔货出山出海”。

下一步,黔西南州将进一步加强基地特色课程开发、提升夏令营活动质量、扩大海外宣传覆盖面,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持续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提质增效。

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