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侨联工作动态 » 黔西南

黔西南州侨联深度调研二十四道拐与南侨机工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晴隆二十四道拐2016年12月被中国侨联确定为贵州省首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如何开展好二十四道拐与南侨机工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使其成为联结海内外侨胞情感、激发爱国情怀的宝贵精神资源、凝聚侨心、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黔西南州侨联进行深度调研。

目前,二十四道拐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其文化价值已从地方认知升华为国家记忆。

南侨机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展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他们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赤子丹心、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南侨机工虽然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毅然回国参加抗战,体现了华侨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他们中,有女扮男装的“当代花木兰”李月美,有留下绝笔家书的白雪娇等等。他们的故事,是海外赤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壮丽史诗,也是我们今天凝聚侨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基石。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南侨机工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执行运输任务,面对日军的轰炸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毫不退缩,许多人为国捐躯,表现了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民族团结、国际合作的全球视野。南侨机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但他们团结一致,与中国军民和盟军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体现了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和合作精神可以激励全球华人华侨积极参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近年来,二十四道拐和南侨机工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各地建立了一系列纪念设施:晴隆的二十四道拐景区,云南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昆明市博物馆南侨机工分馆,南昌“小巷里的南侨机工纪念馆”,马来西亚吉隆坡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南侨机工纪念馆等。尽管保护与利用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以下突出问题:历史记忆趋于碎片化。有关南侨机工个体经历与文物的系统性挖掘不足,史料散落、实物匮乏,面临随时间湮没的风险。展示手段较为单一传统。现有展陈以图片、文字和实物为主,缺乏现代科技融入与情感化表达,对年轻一代及海外侨胞吸引力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相关活动多限于国内,海外传播力弱,侨胞新生代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与认同感普遍不高。文旅融合深度不足。当前开发仍以观光为主,缺乏深度体验与产业延伸,未能有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黔西南州侨联向州委统战部、州委宣传部、晴隆县等提出建议:一是要高标准建设“晴隆二十四道拐历史展陈馆”,并专设南侨机工展陈区。应立足国家级平台定位,融合历史纪念、爱国教育、侨务交流与文旅体验。在设计中积极引入VR/AR、场景复原、多媒体叙事等科技手段,变静态陈列为沉浸式体验。同时,广泛征集海内外史料与机工后代口述史,突出个体叙事,增强历史感染力。二是要构建多元化叙事体系,讲好机工故事。深入挖掘如女扮男装、青年改龄归国等典型事例,以纪录片、短视频、数字博物馆等现代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定期举办南侨机工文化节、国际研讨会及华侨青年寻根活动,将二十四道拐打造为全球华人共缅历史、凝聚认同的精神地标。三是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侨”特色体验线路。整合周边抗战遗址与民族风情资源,开发“抗战生命线”主题研学与寻踪旅游。设计模拟驾驶、历史情景演绎等互动项目,并围绕二十四道拐与南侨机工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提升参观体验与文化输出能力。

晴隆二十四道拐与南侨机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危难中团结奋斗与国际合作的生动见证。加强其保护与利用,不仅关乎历史的延续,更是凝聚侨心侨力、服务国家大局的重要依托。建议各方协同推进,以建设高水平展陈平台为核心,以创新传播与深度融合为两翼,让这段历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

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