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城区侨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联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侨情实际,通过健全机制、优化服务、拓展联谊、汇聚侨智“四向发力”,有效激发侨界活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侨力量。本报告结合水城区侨联在组织构建、服务落地、内外联动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前沿实践,提出一系列系统性优化建议,旨在推动基层侨联工作迈向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新阶段。
一、健全工作机制,筑牢侨联工作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党委领导、统战牵头、侨联落实”工作格局。区归侨侨眷联合会与区委统战部合署办公,形成协同高效运行机制。将侨联工作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在乡镇(街道)由统战委员具体负责,初步建立区、乡、村三级工作网络。针对基层侨联工作力量不足等问题,将侨联工作量化指标,纳入年终考核体系,同时建立侨联工作回访评估制度,推动侨联工作从“做了多少”向“做出了多大成效”转变。定期动态完善侨情信息库,2025年新增侨眷信息5户8人,入库医疗、教育、经济领域重点人才3名,推动2条涉侨建议纳入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确保侨情掌握精准、决策科学。定期组织侨联干部赴先进地区学习,参加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侨联工作队伍。
二、优化为侨服务,提升侨界获得感。
水城区侨联在生活帮扶、权益维护和发展支持方面更加注重服务的“精准”与“个性化”。通过慰问金、公益捐赠、解决办事堵点和扶持侨企等措施,赢得了侨界的广泛认可。持续开展“暖侨心、聚侨力”品牌活动,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慰问金超15万元,精准帮扶农村困难侨眷。积极引入侨界公益资源,接收澳大利亚华侨捐赠助听器2000台、冬衣400套,联系江苏省侨商总会连续3年在化乐镇中学开展助学活动。水城区侨联已建立聘请律师顾问、调解员入驻法院平台的机制,同时与更高层级的侨联法顾委、专业涉外律所及海外华人律师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跨区域的法律服务支持网络,五年发放侨法手册5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00余次,2024年创新开展“互联网+普法”活动,健全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切实维护侨胞合法权益。
三、拓展海外联谊,扩大水城朋友圈。
新生代华裔和广大留学人员群体是未来侨联工作的重要对象。水城区侨联前瞻性地布局对新生代侨胞和留学人员的服务工作,建立水城籍海外留学生联络群,定期推送家乡发展动态和就业创业机会;与本地企业合作,设立“海外留学生实习基地”,吸引他们在假期回乡实践,提前埋下回乡发展的种子。与法国贵州商会、加拿大贵州之家等5个海外侨团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累计推送政策解读、家乡资讯等报道200余次。借助高桥极限运动邀请赛等国际赛事平台,吸引22国专业人员参赛,获15家海内外媒体报道,总曝光量超千万次。联合区网联会持续运营“寻美水城”新媒体矩阵,上半年发布视频5000余条,播放量破8.2亿次,有效提升水城国际知名度。积极“请进来”,邀请海外侨胞参与“故乡行”等活动,实地考察投资环境。
四、汇聚侨智侨力,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精准绘制水城区产业链的短板和海外侨界可弥补的技术、人才地图,对海外侨商的投资意向进行前期尽职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建立侨联领导与侨企“一对一”深度服务机制,从项目初期的政策解读、审批协调,到运营中的市场推广、融资对接,再到发展中的人才引进、技术升级,进行全周期、全方位的跟踪与支持。成功引进侨资企业投资建设“太阳泉山塘”文旅项目,并全程协助办理项目备案、土地审批等事宜,推动项目快速落地试运营。协调预制菜生产企业落户石龙街道,打造现代化食品加工基地,年产量达1200万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展会,2024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4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64.17%。推动本地刺梨产品通过老挝贵州商会渠道进入东南亚市场,并组织参加世界华商大会拓展商机。引导侨界人士履行社会责任,在榕江洪涝灾害期间,协调归国留学人员企业捐赠价值52万元物资支援救灾。
水城区侨联通过以上举措,有效凝聚了侨心、汇聚了侨智、发挥了侨力,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资源涵养和文化交流,不断推动基层侨联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