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侨联工作动态 » 贵阳

贵阳市侨联坚持“四化”提高“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管理水平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贵阳市侨联坚持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管理办法》为基本遵循,深入挖掘市内各类文化资源,积极推荐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内涵丰富的文化场(馆)所申报“中国国际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已获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3个,分别为“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和“花溪区青岩古镇”,在全省位居前列。

一、在资源挖掘方面坚持多样化

贵阳市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自然、民俗、历史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场(管)所星罗棋布,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在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储备中,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正确把握多样化与特色化关系,积极加强同文化管理部门、部分群团组织的沟通对接,通过日常走访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批分类储备了一批有潜力、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各年度均有高质量的申报对象。比如,目前就掌握了多处可申报的对象,具有代表性的有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甲秀楼、翠微园明清文化及其古建筑群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息烽集中营等,涵盖了历史、贵州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展馆等方面。后续将有计划地分批组织申报。

(图为五彩黔艺博物馆)

二、在组织申报方面坚持规范化

在组织申报方面,认真按照《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管理办法》要求,在认证范围、基本条件、认证程序、资料报送、牌匾规制等方面均严格按照中国侨联要求比照实施。注重加强与贵州省侨联的沟通对接,及时了解掌握中国侨联的最新要求,确保不跑偏、不走弯路。同时,积极加强对基层侨联、统战部门的对接指导,对图文介绍、视频介绍等申报资料严格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报送的资料规范、准确。

(图为中国阳明文化园)

三、在日常管理方面坚持标准化

在“交流基地”的日常管理方面,认真按照有关要求,坚持对每个获批的“交流基地”进行实地授牌、指导挂牌,用“国字号”招牌提升影响力。对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进行了明确,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定期保持同各“交流基地”负责人的日常沟通,及时掌握了解“交流基地”的运营情况。同时,积极组织侨联干部、新侨、海归到获批的“交流基地”开展文化交流学习,提升侨联干部、新侨、海归的文化涵养。

(图为青岩古镇)

四、在作用发挥方面坚持开放化

在“交流基地”的作用发挥方面,紧扣“国际”“交流”两大核心主题,充分发挥“交流基地”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开放作用。比如,“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先后承办和参与了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2016墨西哥·多彩贵州文化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爽爽贵阳文化旅游(捷克,丹麦)推介会”。承担了“亲情中华·多彩贵州华裔中学生夏令营”、“亲情中华·海外华文媒体赴黔采风团”、中东欧美术家来华采风团等国内外侨社侨团的参观考察任务。“中国阳明文化园”通过举办阳明文化节提升阳明文化影响力。历届阳明文化节以来,共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上万人次的专家学者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国内重点高校50多名知名教授牵手修文,开展“孔学堂—阳明洞会讲”活动。俄、日、韩、印、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媒体相继造访修文,探访阳明文化,追寻阳明遗迹。“花溪区青岩古镇”先后接待过出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东盟教育周等中外政要和海外华文媒体采风。

下步工作中,贵阳市侨联将始终把坚定“文化自信”贯穿“交流基地”申报、管理、作用发挥的全过程,彰显“贵州特色”作为总遵循,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确保申报的“交流基地”有内涵、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同时,依托“亲情中华”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交流基地”的“交流”功能,用贵州特色文化促进海内外沟通交流、联谊联络,助推多彩贵州文化走向海外、登上国际舞台。

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