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侨联工作动态

发挥侨界最大“公约数”,画出侨胞 最大“同心圆”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发挥侨界最大“公约数”,画出侨胞最大“同心圆”

——省侨联八届常委、委员赴六盘水市考察调研侧记

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在全国全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形势下,97日至9日,来自贵州省侨联八届常委、委员赴六盘水市进行考察调研,调研组一行共有32人,深入钟山区凤凰街道凤苑社区“侨胞之家”调研钟山区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深入钟山区月照街道双洞村调研乡村振兴情况,深入六盘水高新区侨企贵州百晟金属有限公司生产一线调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深入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学习“三线”历史,弘扬“三线精神”,深入水城区野玉海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深入盘州市双凤街道贾西村刺梨基地和刺梨王产研基地调研刺梨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红二、红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参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并为刚荣获“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盘县会议会址授牌。短短三天时间,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收获满满。

为确保本次省侨联常委、委员赴六盘水市调研活动顺利开展,六盘水市侨联与相关市、区侨联认真准备调研工作方案,积极与相关单位、企业联系沟通,确定调研内容和路线,以丰富地调研内容展现六盘水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侨联基层组织建设、侨资企业、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三线精神”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逐侨联改革风潮,看基层组织活力

六盘水市侨联按照中国侨联“夯实侨联基层基础,增强侨联组织活力”的要求,努力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聚焦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树立“抓基层、打基础、固基石”的导向,推动全市基层侨联组织从“五有”向“五好”转变,提高侨联组织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侨界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凝聚侨界力量。坚持把凝聚侨心、为侨服务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来抓。在加强基层侨联组织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侨联的作用,使其成为承上启下的桥梁,成为与广大归侨侨眷情感联系的纽带,凤苑社区侨胞之家开创了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侨联工作实际的新要求。

凤苑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底,附近居住侨眷50多人,港澳侨眷15人,归国留学生20多人。社区发扬为侨服务的良好传统,积极开展侨法宣传,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利用社区的文体、医疗资源,为归侨、侨眷上网、借书医疗、健身等提供方便,定期开展侨界活动,接待来访侨胞、侨眷,切切实实为归侨、侨眷办实事、办好事,使社区真正成为侨胞、侨眷之家。

李立副主席在调研后说道,凤苑社区利用“侨胞之家”这个平台,定期开展联谊、文化、服务等活动,充分体现了我们侨联对归侨、侨眷的关心和关怀。希望凤苑社区、钟山区侨联进一步发挥优势,当好侨界群众的贴心人,为服务好当地归侨、侨眷作出更多的贡献。

——乡村振兴东方疾,“黔”程无限花正红

月照街道双洞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想办法增加村民收入。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挖掘“双洞文化”,构建五大产业链,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融合发展,对现有自然景观做进一步的开发、包装,建立新的旅游线路,加大对攀岩运动的宣传打造,进一步形成双洞村独有品牌,进一步推动双洞村整体旅游产业发展。

六盘水市野玉海景区千户彝寨是水城区海坪街道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7年,周边6个乡镇的1600多户近8000名群众陆续迁到了这里,形成了三个社区。当地把易地扶贫搬迁点与小城镇建设、景区景点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带领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积极参与景区经营活动,让景区内的搬迁群众成为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在未来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有可为。

贵州省侨联八届常委、委员实地调研了天富刺梨园区。天富刺梨园季节阶段性产业工人达300人,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强的脱贫攻坚新路子,2017年相继被评为贵州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刺梨产品出口基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调研考察后,大家纷纷表示,每个点都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如何继续深化产业优势,挖掘旅游文化资源,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思考和参与。各级侨联组织可以积极在当中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

——侨企侨心永向党,同心逐梦六盘水

贵州百晟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十分年轻的管理团队的公司,主干力量大多为八五后。法人肖瑞,1990年出生,现任湘潭市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任湖南省侨商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任贵州欧美同学会六盘水分会副会长。在肖瑞的带领下,实业与年轻人在这里进行了完美地契合,给传统行业的客户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调研中,省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立说,随着贵州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更多的留学人员选择了回国创业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从贵州本地走出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要提供能创业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国外的人才来贵州发展。各级侨联组织要为侨胞和归国留学人员来贵州创新创业及侨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贵州的发展。

——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古镇内,占地500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6平方米,建成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馆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等三个室外展区,有馆藏文物文献资料12000余件,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室外展区,有蒸汽机等珍贵文物18件。该博物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参观团队达5316个,参观人数达400余万人次,成为六盘水市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全市人民继承发扬“三线精神”的教育基地以及外地游客了解六盘水发展历程的窗口。20188作为六盘水首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并成功挂牌。

红二、红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位于盘州市双凤镇原二小校园内,俗称九间楼,亦称“九天楼”。“盘县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于19363月长征经过盘州市时所召开的一次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转折的战略决策性会议。它对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甘孜,挫败张国焘企图分裂党中央的阴谋,以及随后而至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结为一体,迎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潮的到来,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219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考察调研组在红二、红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陈列馆参加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六盘水市侨联主席晏虹宣读《中国侨联关于确认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通知》,省侨联副主席、秘书长李立向陈列馆负责人授牌。参加考察的常委、委员中的党员同志们表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这些都需要积极发挥侨联作用,讲好贵州故事,促进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对外交流,实现侨联工作的新发展新突破。


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