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侨联自2013年11月13日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服务经济发展、依法维护侨益、拓展海外联谊、积极参政议政、弘扬中华文化、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职能,最大限度把毕节市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团结起来,最大限度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大限度把他们促进经济建设和助力毕节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圆中国梦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毕节市侨联坚持把维护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各项捐资助学、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联引上海杉树公益事业基金会、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等爱心集团到毕节开展捐资助学,向毕节市3000余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900万余元,捐赠图书10000余册。联引上海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澳大利亚魏基成基金会、贵阳长峰血管瘤医院等爱心团体,为贫困群众、残疾人士、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等累计捐赠物资2440万余元;看望慰问困难归侨侨眷300余名,发放生活补助金50万余元。
毕节市侨联先后派出4名干部到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中山社区和纳雍县锅圈岩乡青峰村开展驻村帮扶,积极联引侨界资源投资农业扶贫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和开展教育、医疗、慰问救助等帮扶活动,共协调帮扶资金2371万元帮助联系点发展种桑养蚕、食用菌大棚、蔬菜基地等助农产业,在驻村帮扶的过程中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受到了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毕节市侨联主动适应侨情新变化,以“国内海外并重、老侨新侨并重”为指导,以“拓展海外工作、拓展新侨工作”为抓手,与世界上60多个侨社团、侨商会建立联系。2020年-2023年,毕节市侨联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精心打造“侨”字活动品牌,成功承办“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活动,与美国、德国、意大利、泰国等300多名华裔青少年齐聚云端,感受中华文化、体会中国亲情,还大力宣传多彩贵州、花海鹤乡美丽毕节,向他们介绍毕节市春卷、宫保鸡丁、辣子鸡等各类特色美食,努力提升贵州、毕节在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华裔新生代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
在用心用情做好服务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同时,毕节市侨联认真谋划阵地建设,积极申报文化交流基地。百里杜鹃迎丰村、织金平远古镇已获中国侨联批准为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之一、黔西市化屋村已获贵州省侨联批准为第二批“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邀请广州市侨联、贵州省侨联、浙江省丽水市等侨领侨商,组织我市侨资企业代表、归侨侨眷代表参加丰富多彩文化交流活动,更好地讲好毕节好故事、传播毕节好声音,着力提升了毕节美誉度和影响力。
毕节市侨联在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社区探索建设“同心侨胞之家”,与社区党建、群团服务组织共建共享服务阵地,着力延伸为侨服务手臂,2021年-2023年间,已探索建立毕节市七星关区颐高广场“侨胞之家”、同心社区“侨胞之家”和织金县平远古镇“侨胞之家”,依托“侨胞之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知侨暖侨、爱侨护侨、惠侨利侨活动,努力打造侨界文化阵地、侨胞精神家园、侨胞服务载体,努力将“侨胞之家”建设成为侨界群众的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真正把“侨胞之家”建成“幸福之家”“温暖之家”。
在全国全省全市号召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际,毕节市侨联积极响应号召,2023年4月,市委统战部、市侨联有关负责同志组成考察交流组,赴华侨大学、暨南大学考察学习并座谈。紧紧围绕毕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和华侨大学、暨南大学所能,充分发挥华侨大学、暨南大学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两所大学在科研、学科、人才、管理方面的资源,重点在人文社科、智库共建、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医疗、卫生健康、中医药研发、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吸引华人华侨投资等领域,积极支持毕节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毕节市人民政府已成功与暨南大学、华侨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毕节市侨联工作成效也得到上级部门和侨界群众的充分肯定,2018年8月,毕节市侨联主席张友同志被中国侨联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个人”;2021年2月,毕节市侨联被中国侨联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马文成同志被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易洪垚同志被贵州省侨联评为“全省侨联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5月,毕节市侨联被贵州省侨联评为“全省侨联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耿超同志被省侨联评为“全省侨联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3年,毕节市侨联被中国侨联评为“中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毕节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张惠莲被中国侨联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